孫守真按。原文此處並無以下文字、不知原電子文本從何補入者。
索隱。二人敎迹全乖、不宜同傳、先賢已有成說、今則不可依循。宜令老子、尹喜、莊周同為傳、其韓非可居商君傳末。
老子者、一楚苦縣厲鄕曲仁里人也、二姓李氏、三名耳、字、四周守藏室之史也。五
一正義。朱韜玉札及神仙傳云。「老子、楚國苦縣瀨鄕曲仁里人。姓李、名耳、字伯陽、一名重耳、外字聃、身長八尺八寸、黃色美眉、長耳大目、廣額疏齒、方口厚唇、額有三五達理、日角月懸、鼻有雙柱、耳有三門、足蹈二五、手把十文。周時人、李母八十一年而生。」又玄妙內篇云。「李母懷胎八十一載、逍遙李樹下、乃割左腋而生。」又云。「玄妙玉女夢流星入口而有娠、七十二年而生老子。」又上元經云。「李母晝夜見五色珠、大如彈丸、自天下、因吞之、卽有娠。」張君相云。「老子者是號、非名。老、考也。子、孳也。考敎衆理、達成聖孳、乃孳生萬理、善化濟物無遺也。」
二集解。地理志曰苦縣屬陳國。索隱。按。地理志苦縣屬陳國者、誤也。苦縣本屬陳、春秋時楚滅陳、而苦又屬楚、故云楚苦縣。至高帝十一年、立淮陽國、陳縣、苦縣皆屬焉。裴氏所引不明、見苦縣在陳縣下、因云苦屬陳。今檢地理志、苦實屬淮陽郡。苦音怙。 正義。按年表云淮陽國、景帝三年廢。至天漢修史之時、楚節王純都彭城、相近。疑苦此時屬楚國、故太史公書之。括地志云。「苦縣在亳州穀陽縣界。有老子宅及廟、廟中有九井尚存、在今亳州眞源縣也。」厲音賴。晉太康地記云。「苦縣城東有瀨鄕祠、老子所生地也。」
三索隱。按。葛玄曰「李氏女所生、因母姓也。」又云「生而指李樹、因以為姓」。
四索隱。按。許慎云「聃、耳曼也」。故名耳、字聃。有本字伯陽、非正也。然老子號伯陽父、此傳不稱也。 正義。聃、耳漫無輪也。神仙傳云。「外字曰聃。」按。字、號也。疑老子耳漫無輪、故世號曰聃。
五索隱。按。藏室史、周藏書室之史也。又張蒼傳「老子為柱下史」、蓋卽藏室之柱下、因以為官名。正義。藏、在浪反。
孔子適周、將問禮於老子。一老子曰。「子所言者、其人與骨皆已朽矣、獨其言在耳。且君子得其時則駕、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。二吾聞之、良賈深藏若虛、君子盛德容貌若愚。三去子之驕氣與多欲、態色與淫志、四是皆無益於子之身。吾所以告子、若是而已。」孔子去、謂弟子曰。「鳥、吾知其能飛。魚、吾知其能游。獸、吾知其能走。走者可以為罔、游者可以為綸、飛者可以為矰。至於龍、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。吾今日見老子、其猶龍邪。」
一索隱。大戴記亦云然。
二索隱。劉氏云。「蓬累猶扶持也。累音六水反。說者雲頭戴物、兩手扶之而行、謂之蓬累也。」按。蓬者、蓋也。累者、隨也。以言若得明君則駕車服冕、不遭時則自覆蓋相攜隨而去耳。正義。蓬、沙磧上轉蓬也。累、轉行貌也。言君子得明主則駕車而事、不遭時則若蓬轉流移而行、可止則止也。蓬、其狀若皤蒿、細葉、蔓生於沙漠中、風吹則根斷、隨風轉移也。皤蒿、江東呼為斜蒿云。
三索隱。良賈謂善貨賣之人。賈音古。深藏謂隱其寶貨、不令人見、故云「若虛」。而君子之人、身有盛德、其容貌謙退有若愚魯之人然。嵇康高士傳亦載此語、文則小異、云「良賈深藏、外形若虛。君子盛德、容貌若不足」也。
四正義。恣態之容色與淫欲之志皆無益於夫子、須去除也。
老子修道德、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。居周久之、見周之衰、乃遂去。至關、一關令尹喜曰。「子將隱矣、強為我著書。」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、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、莫知其所終。二
一索隱。李尤函谷關銘云「尹喜要老子留作二篇」、而崔浩以尹喜又為散關令是也。 正義。抱朴子云。「老子西遊、遇關令尹喜於散關、為喜著道德經一卷、謂之老子。」或以為函谷關。括地志云。「散關在岐州陳倉縣東南五十二里。函谷關在陝州桃林縣西南十二里。」強、其兩反。為於偽反。
二集解。列仙傳曰。「關令尹喜者、周大夫也。善內學星宿、服精華、隱德行仁、時人莫知。老子西游、喜先見其氣、知眞人當過、候物色而跡之、果得老子。老子亦知其奇、為著書。與老子俱之流沙之西、服臣勝實、莫知其所終。亦著書九篇、名關令子。」 索隱。列仙傳是劉向所記。物色而跡之、謂視其氣物有異色而尋跡之。又按。列仙傳「老子西遊、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、而老子果乘靑牛而過也」。
或曰。老萊子亦楚人也、一著書十五篇、言道家之用、與孔子同時云。 一正義。太史公疑老子或是老萊子、故書之。列仙傳云。「老萊子、楚人。當時世亂、逃世耕於蒙山之陽、莞葭為牆、蓬蒿為室、杖木為牀、蓍艾為席、菹芰為食、墾山播種五穀。楚王至門迎之、遂去、至於江南而止。曰。『鳥獸之解毛可績而衣、其遺粒足食也。』」
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、或言二百餘歲、一以其修道而養壽也。
一索隱。此前古好事者據外傳、以老子生年至孔子時、故百六十歲。或言二百餘歲者、卽以周太史儋為老子、故二百餘歲也。 正義。蓋、或、皆疑辭也。世不旳知、故言「蓋」及「或」也。玉淸云老子以周平王時見衰、於是去。孔子世家云孔子問禮於老子在周景王時、孔子蓋年三十也、去平王十二王。此傳云儋卽老子也、秦獻公與烈王同時、去平王二十一王。說者不一、不可知也。故葛仙公序云「老子體於自然、生乎大始之先、起乎無因、經歷天地終始、不可稱載」。
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、一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。「始秦與周合、合五百歲而離、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。」二或曰儋卽老子、或曰非也、世莫知其然否。老子、隱君子也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實百一十九年。」
二索隱。按。周、秦二本紀並云「始周與秦國合而別、別五百載又合、合七十歲而霸王者出」。然與此傳離合正反、尋其意義、亦並不相違也。
老子之子名宗、宗為魏將、封於段干。一宗子注、二注子宮、宮玄孫假、三假仕於漢孝文帝。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、因家於齊焉。
一集解。此云封於段干、段幹應是魏邑名也。而魏世家有段干木、段干子、田完世家有段干朋、疑此三人是姓段干也。本蓋因邑為姓、左傳所謂「邑亦如之」是也。風俗通氏姓注云姓段、名干木、恐或失之矣。天下自別有段姓、何必段干木邪。
二索隱。音鑄。正義。之樹反。
三索隱。音古雅反。正義。作「瑕」、音霞。
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、一儒學亦絀老子。「道不同不相為謀」、豈謂是邪。李耳無為自化、淸靜自正。二
一索隱。按。絀音黜。黜、退而後之也。
二索隱。此太史公因其行事、於當篇之末結以此言、亦是贊也。按。老子曰「我無為而民自化、我好靜而民自正」、此是昔人所評老聃之德、故太史公於此引以記之。 正義。此都結老子之敎也。言無所造為而自化、淸淨不撓而民自歸正也。
莊子者、蒙人也、一名周。周嘗為蒙漆園吏、二與梁惠王、齊宣王同時。其學無所不闚、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。故其著書十餘萬言、大抵率寓言也。三作漁父、盜跖、胠篋、四以詆訿孔子之徒、五以明老子之術。畏累虛、亢桑子之屬、孫守真按。「亢桑」應即庚桑楚之「庚桑」、字形結構兼音義·同音通假。疑同一人也。皆空語無事實。六然善屬書離辭、七孫守真按。離=摛=攡、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。屬=綴=撰、雙聲通假。屬=著、同音通假。指事類情、用剽剝儒、墨、八孫守真按。用=以。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。孫守真按。解免=解脫。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、九孫守真按。洸洋=汪洋、疊韻通假。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。孫守真按。器用、同義複詞。君子不器。
一集解。地理志蒙縣屬梁國。索隱。地理志蒙縣屬梁國。劉向別錄云宋之蒙人也。 正義。郭緣生述征記云蒙縣、莊周之本邑也。
二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漆園故城在曹州冤句縣北十七里。」此云莊周為漆園吏、卽此。按。其城古屬蒙縣。
三索隱。大抵猶言大略也。其書十餘萬言、率皆立主客、使之相對語、故云「偶言」。又音寓、寓、寄也。故別錄云「作人姓名、使相與語、是寄辭於其人、故莊子有寓言篇」。正義。率音律。寓音遇。率猶類也。寓、寄也。
四索隱。胠篋猶言開篋也。胠音袪、亦音去。篋音去劫反。正義。胠音丘魚反。篋音苦頰反。胠、開也。篋、箱類也。此莊子三篇名、皆誣毀自古聖君、賢臣、孔子之徒、營求名譽、咸以喪身、非抱素任眞之道也。佛弟子孫守真任真甫按。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。抱⇌任。素⇌真。
五索隱。詆、訐也。詆音邸。訿音紫。孫守真按。紫、有邊讀邊讀上邊。謂詆訐毀訾孔子也。
六索隱。按。莊子「畏累虛」、篇名也、卽老聃弟子畏累。鄒氏畏音於鬼反、累音壘。劉氏畏音烏罪反、累路罪反。郭象云「今東萊也」。亢音庚。亢桑子、王劭本作「庚桑」。司馬彪云「庚桑、楚人姓名也」。孫守真按。初見本文未見此注、果然了不異人意。 正義。莊子云。「庚桑楚者、老子弟子、北居畏累之山。」成𬎇云。「山在魯、亦云在深州。」此篇寄庚桑楚以明至人之德、衞生之經、若槁木無情、死灰無心、禍福不至、惡有人災。孫守真按。惡=烏。同音通假。字形結構兼音義·聲調不重要。「厭惡」之「惡」音。惡=何、疊韻通假(「惡劣」之「惡」音)。言莊子·雜篇·庚桑楚已下、皆空設言語、無有實事也。孫守真按。即文學語言、非科學語言也。七星大法。
七正義。屬音燭。孫守真按。字形結構換部首。屬、有邊讀邊讀邊下邊。燭、有邊讀邊讀右邊。「蜀」。離辭猶分析其辭句也。孫守真按。非分析也、乃綴文、屬文也。離=摛=攡、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聲符。此「離」、亦猶「亂」等之雙極字也。故有「離亂」一同義複詞。
八正義。剽、疋妙反。剽猶攻擊也。
九索隱。洸洋音汪羊二音、又音晃養。亦有本作「瀁」字。正義。洋音翔。己音紀。
楚威王聞莊周賢、一使使厚幣迎之、許以為相。莊周笑謂楚使者曰。「千金、重利。卿相、尊位也。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。養食之數歲、衣以文繡、以入大廟。當是之時、雖欲為孤豚、豈可得乎。二子亟去、三無污我。四我寧游戲污瀆五之中自快、無為有國者所羈、終身不仕、以快吾志焉。」六
一正義。威王當周顯王三十年。
二索隱。孤者、小也、特也。願為小豚不可得也。正義。不羣也。豚、小豬。臨宰時、願為孤小豚不可得也。
三索隱。音棘。亟猶急也。
四索隱。污音烏故反。
五索隱。音烏讀二音。污瀆、潢污之小渠瀆也。
六正義。莊子云。「莊子釣於濮水之上、楚王使大夫往、曰。『願以境內累莊子。』持竿不顧、曰。『吾聞楚有神龜、死二千歲矣、巾笥藏之廟堂之上。此龜寧死為留骨而貴乎。寧生曳尾泥中乎。』大夫曰。『寧曳尾塗中。』莊子曰。『往矣、吾將曳尾於塗中。』」與此傳不同也。
申不害者、京人也、一故鄭之賤臣。學術以干韓昭侯、二昭侯用為相。內修政敎、外應諸侯、十五年。終申子之身、國治兵強、無侵韓者。三
一索隱。申子名不害。按。別錄云「京、今河南京縣是也」。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京縣故城在鄭州滎陽縣東南二十里、鄭之京邑也。」
二索隱。按。術卽刑名之法術也。
三索隱。王劭按。紀年云「韓昭侯之世、兵寇屢交」、異乎此言矣。
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。著書二篇、號曰申子。一
一集解。劉向別錄曰。「今民閒所有上下二篇、中書六篇、皆合二篇、已備、過於太史公所記也。」 索隱。今人閒有上下二篇、又有中書六篇、其篇中之言、皆合上下二篇、是書已備、過於太史公所記也。 正義。阮孝緒七略云申子三卷也。
韓非者、一韓之諸公子也。喜刑名法術之學、二而其歸本於黃老。三非為人口吃、四不能道說、而善著書。與李斯俱事荀卿、五斯自以為不如非。
一正義。阮孝緒七略云。「韓子二十卷。」韓世家云。「王安五年、非使秦。九年、虜王安、韓遂亡。」
二集解。新序曰。「申子之書言人主當執術無刑、因循以督責臣下、其責深刻、故號曰『術』。商鞅所為書號曰『法』。皆曰『刑名』、故號曰『刑名法術之書』。」索隱。著書三十餘篇、號曰韓子。
三索隱。按。劉氏云「黃老之法不尚繁華、淸簡無為、君臣自正。韓非之論詆駁浮淫、法制無私、而名實相稱。故曰『歸於黃老』。」斯未為得其本旨。今按。韓子書有解老、喻老二篇、是大抵亦崇黃老之學耳。
四正義。音訖。
五正義。孫卿子二十二卷。名況、趙人、楚蘭陵令。避漢宣帝諱、改姓孫也。
非見韓之削弱、數以書諫韓王、一韓王不能用。於是韓非疾治國不務修明其法制、執勢以御其臣下、富國強兵而以求人任賢、反舉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實之上。以為儒者用文亂法、而俠者以武犯禁。寬則寵名譽之人、急則用介胄之士。二今者所養非所用、三所用非所養。四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、五觀往者得失之變、六故作孤憤、五蠹、內外儲、說林、說難十餘萬言。七
一索隱。韓王安也。
二正義。介、甲也。胄、兜鍪也。
三索隱。言非疾時君以祿養其臣者、乃皆安祿養交之臣、非勇悍忠鯁及折衝禦侮之人也。
四索隱。又言人主今臨事任用、並非常所祿養之士、故難可盡其死力也。
五索隱。又悲奸邪諂諛之臣不容廉直之士。
六正義。韓非見王安不用忠良、今國消弱、故觀往古有國之君、則得失之變異、而作韓子二十卷。
七索隱。此皆非所著書篇名也。孤憤、憤孤直不容於時也。五蠹、蠹政之事有五也。內外儲、按韓子有內儲、外儲篇。內儲言明君執術以制臣下、制之在己、故曰「內」也。外儲言明君觀聽臣下之言行、以斷其賞罰、賞罰在彼、故曰「外」也。儲畜二事、所謂明君也。說林者、廣說諸事、其多若林、故曰「說林」也。今韓子有說林上下二篇。說難者、說前人行事與己不同而詰難之、故其書有說難篇。
然韓非知說之難、為說難書甚具、終死於秦、不能自脫。
說難曰。一
一索隱。說音稅。難音奴干反。言游說之道為難、故曰說難。其書詞甚高、故特載之。然此篇亦與韓子微異、煩省小大不同。劉伯莊亦申其意、粗釋其微文幽旨、故有劉說也。
凡說之難、非吾知之有以說之難也。一又非吾辯之難能明吾意之難也。二又非吾敢橫失能盡之難也。三凡說之難、在知所說之心、可以吾說當之。四
一正義。凡說難識情理、不當人主之心、恐犯逆鱗。說之難知、故言非吾知之有以說之乃為難。
二正義。能分明吾意以說之、亦又未為難也、尚非甚難。
三索隱。按。韓子「橫失」作「橫佚」。劉氏云。「吾之所言、無橫無失、陳辭發策、能盡說情、此雖是難、尚非難也。」 正義。橫、擴孟反。又非吾敢有橫失、詞理能盡說己之情、此雖是難、尚非極難。
四索隱。劉氏云。「開說之難、正在於此也。」按。所說之心者、謂人君之心也。言以人臣疏末射尊重之意、貴賤隔絕、旨趣難知、自非高識、莫近幾會、故曰「說之難」也。乃須審明人主之意、必以我說合其情、故云「吾說當之」也。 正義。前者三說並未為難、凡說之難者、正在於此。言深辨知前人意、可以吾說當之、暗與前人心會、說則行、乃是難矣。
所說出於為名高者也、一而說之以厚利、則見下節而遇卑賤、必棄遠矣。二所說出於厚利者也。而說之以名高、則見無心而遠事情、必不收矣。三所說實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、四而說之以名高、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。若說之以厚利、則陰用其言而顯弃其身。五此之不可不知也。
一索隱。按。謂所說之主、中心本出欲立高名者也。、故劉氏云「稽古羲黃、祖述堯舜」是也。
二索隱。謂人主欲立高名、說臣乃陳厚利、是其見下節也。旣不會高情、故遇卑賤必被遠斥矣。
三索隱。亦謂所說之君、出意本規厚利、而說臣乃陳名高之節、則是說者無心、遠於我之事情、必不見收用也。故劉氏云「若秦孝公志於強國、而商鞅說以帝王、故怒而不用」。
四索隱。按。韓子「實」字作「隱」。按。顯者、陽也。謂其君實為厚利、而詳作欲為名高之節也。正義。前人必欲厚利、詐慕名高、則陽收其說、實疏遠之。
五索隱。謂若下文云鄭武公陰欲伐胡、而關其思極論深計、雖知說當、終遭顯戮是也。 正義。前人好利厚、詐慕名高、說之以厚利、則陰用說者之言而顯不收其身。說士不可不察。
夫事以密成、語以洩敗。未必其身洩之也、而語及其所匿之事、一如是者身危。貴人有過端、而說者明言善議以推其惡者、則身危。二周澤未渥也而語極知、說行而有功則德亡、三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、如是者身危。四夫貴人得計而欲自以為功、說者與知焉、則身危。五彼顯有所出事、迺自以為也故、說者與知焉、則身危。六彊之以其所必不為、七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、身危。八故曰。與之論大人、則以為閒己。九與之論細人、則以為粥權。一〇論其所愛、則以為借資。一一論其所憎、則以為嘗己。一二徑省其辭、則不知而屈之。一三汎濫博文、則多而久之。一四順事陳意、則曰怯懦而不盡。一五慮事廣肆、則曰草野而倨侮。一六此說之難、不可不知也。
一正義。事多相類、語言或說其相類之事、前人覺悟、便成漏洩、故身危也。
二正義。人主有過失之端緒、而引美善之議以推人主之惡、則身危。
三索隱。按。謂人臣事上、其道未合、至周之恩未沾渥於下、而輒吐誠極言、其說有功則其德亦亡。亡、無也。韓子作「則見忘」、然「見忘」勝於「德亡」也。正義。渥、沾濡也。人臣事君未滿周至之恩澤、而說事當理、事行有功、君不以為恩德、故德亡。
四索隱。又若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、如是者身危。是恩意未深、輒評時政、不為所信、更致嫌疑、若下文所云鄰父以牆壞有盜、卻為見疑、卽其類也。 正義。說事不行、或行有敗壞、則必致危殆、若此者身危也。
五正義。與音預。人主先得其計己功、說者知前發其蹤跡、身必危亡。
六索隱。謂人主明有所出事乃自以為功、而說者與知、是則以為閒、故身危也。 正義。人主明所出事、乃以有所營為、說者預知其計、而說者身亡危。
七索隱。劉氏云。「若項羽必欲衣錦東歸、而說者強述關中、違旨忤情、自招誅滅也。」正義。強、其兩反。人主必不欲有為、而說者彊令為之。
八索隱。劉氏云。「若漢景帝決廢慄太子、而周亞夫強欲止之、竟不從其言、後遂下獄是也。」正義。人主已營為、而說者彊止之者、身危。
九正義。閒音紀莧反。說彼大人之短、以為竊己之事情、乃為刺譏閒也。
一〇索隱。按。韓非子「粥權」作「賣重」。謂薦彼細微之人、言堪大用、則疑其挾詐而賣我之權也。 正義。粥音育。劉伯莊云。「論則疑其挾詐賣己之權。」
一一正義。說人主愛行、人主以為借己之資籍也。
一二正義。論說人主所憎惡、人主則以為嘗試於己也。
一三索隱。按。謂人主意在文華、而說者但徑捷省略其辭、則以說者為無知而見屈辱也。正義。省、山景反。
一四索隱。按。謂人主志在簡要、而說者務於浮辭泛濫、博涉文華、則君上嫌其多迂誕、文而無當者也。 正義。汎濫、浮辭也。博文、廣言句也。言浮說廣陳、必多詞理、時乃永久、人主疲倦。
一五正義。懦音乃亂反。說者陳言順人主之意、則或怯懦而不盡事情也。
一六正義。草野猶鄙陋也。廣陳言詞、多有鄙陋、乃成倨傲侮慢。
凡說之務、在知飾所說之所敬、一而滅其所醜。二彼自知其計、則毋以其失窮之。三自勇其斷、則毋以其敵怒之。四自多其力、則毋以其難槪之。五規異事與同計、譽異人與同行者、則以飾之無傷也。六有與同失者、則明飾其無失也七。大忠無所拂悟、八辭言無所擊排、九乃後申其辯知焉。此所以親近不疑、一〇知盡之難也。一一得曠日彌久、一二而周澤旣渥、一三深計而不疑、交爭而不罪、乃明計利害以致其功、直指是非以飾其身、以此相持、此說之成也。一四
一索隱。按。所說謂所說之主也。飾其所敬者、說士當知人主之所敬、而時以言辭文飾之。
二索隱。丑謂人主若有所避諱而醜之、游說者當滅其事端而不言也。
三正義。前人自知其失誤、說士無以失誤窮極之、乃為訕上也。
四索隱。按。謂人主自勇其斷、說士無以己意而攻閒之、是以卑下之謀自敵於上、以致譴怒也。正義。斷音端亂反。劉伯莊云。「貴人斷甲為是、說者以乙破之、乙之理難同、怒以下敵上也。」
五索隱。按。槪猶格也。劉氏云。「秦昭王決欲攻趙、白起苦說其難、遂己之心、拒格君上、故致杜郵之僇也。」 正義。槪、古代反。
六正義。劉伯莊云。「貴人與甲同計、與乙同行者、說士陳言無傷甲乙也。」
七索隱。按。上文言人主規事譽人、與某人同計同行、今說者之詞不得傷於同計同行之人、仍可文飾其類也。又若人主與同失者、而說者則可以明飾其無失也。正義。人主與甲同失、說者文飾甲之無失。
八索隱。拂音佛。言大忠之人、志在匡君於善、君初不從、則且退止、待君之說而又幾諫、卽不拂悟於君也。正義。拂悟當為「咈忤」、古字假借耳。咈、違也。忤、逆也。
九索隱。謂大忠說諫之辭、本欲歸於安人興化、而無別有所擊射排擯。按。韓子作「擊摩」也。
一〇正義。言大忠之事、擬安民興化、事在匡弼。君初亦不擊排、乃後周澤沾濡、君臣道合、乃敢辯智說焉。此所以親近而不見疑、是知盡之難。
一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知、一作『得』。難、一作『辭』。」索隱。謂人臣盡知事上之道難也。按。徐廣曰「知、一作『得』、難、一作『辭』」。今按韓子作「得盡之辭」也。正義。言說士知談說之難也、為能盡此談說之道、得當人主之心、君臣相合、乃是知盡之難也。
一二索隱。謂君臣道合、曠日已久、是誠著於君也。
一三索隱。謂君之渥澤周浹於臣、魚水相須、鹽梅相和也。
一四正義。夫知盡之難、則君臣道合、故得曠日彌久。而周澤旣渥、深計而君不疑、與君交爭而不罪、而得明計國之利害以致其功、直指是非、任爵祿於身、以此君臣相執持、此說之成也。
伊尹為庖、一百里奚為虜、二皆所由干其上也。故此二子者、皆聖人也、猶不能無役身而涉世如此其污也、三則非能仕之所設也。四
一正義。殷本紀云「乃為有莘氏媵臣、負鼎俎、以滋味說湯致王道」是也。
二正義。晉世家雲襲滅虞公、及大夫百里以媵秦穆姬也。
三正義。污音烏故反。庖虜是污。
四索隱。按。韓子作「非能士之所恥也」。
宋有富人、天雨牆壞。其子曰「不築且有盜」、其鄰人之父亦云、暮而果大亡其財、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鄰人之父。一昔者鄭武公欲伐胡、二乃以其子妻之。因問羣臣曰。「吾欲用兵、誰可伐者。」關其思曰。「胡可伐。」乃戮關其思、曰。「胡、兄弟之國也、子言伐之、何也。」胡君聞之、以鄭為親己而不備鄭。鄭人襲胡、取之。此二說者、其知皆當矣、三然而甚者為戮、薄者見疑。非知之難也、處知則難矣。
一正義。其子鄰父說皆當矣、而切見疑、非處知則難乎。
二正義。世本云。「胡、歸姓也。」括地志云。「胡城在豫州郾城縣界。」
三正義。當、當浪反。
昔者彌子瑕見愛於衞君。衞國之法、竊駕君車者罪至刖。旣而彌子之母病、人聞、往夜告之、彌子矯駕君車而出。君聞之而賢之曰。「孝哉、為母之故而犯刖罪。」與君游果園、彌子食桃而甘、不盡而奉君。君曰。「愛我哉、忘其口而念我。」及彌子色衰而愛弛、得罪於君。君曰。「是嘗矯駕吾車、又嘗食我以其餘桃。」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、前見賢而後獲罪者、愛憎之至變也。故有愛於主、則知當而加親。見憎於主、則罪當而加疏。故諫說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說之矣。
夫龍之為蟲也、一可擾狎而騎也。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、人有嬰之、則必殺人。人主亦有逆鱗、說之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、則幾矣。二
一正義。龍、蟲類也。故言「龍之為蟲」。
二索隱。按。幾、庶也。謂庶幾於善諫說也。正義。說者能不犯人主逆鱗、則庶幾矣。
人或傳其書至秦。秦王見孤憤、五蠹之書、曰。「嗟乎、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、死不恨矣。」李斯曰。「此韓非之所著書也。」秦因急攻韓。韓王始不用非、及急、乃遣非使秦。秦王悅之、未信用。李斯、姚賈害之、毀之曰。「韓非、韓之諸公子也。今王欲並諸侯、非終為韓不為秦、此人之情也。今王不用、久留而歸之、此自遺患也、不如以過法誅之。」秦王以為然、下吏治非。李斯使人遺非藥、使自殺。韓非欲自陳、不得見。秦王後悔之、使人赦之、非已死矣。一
一集解。戰國策曰。「秦王封姚賈千戶、以為上卿。韓非短之曰。『賈、梁監門子、盜於梁、臣於趙而逐。取世監門子梁大盜趙逐臣與同社稷之計、非所以勵羣臣也。』王召賈問之、賈答云云、乃誅韓非也。」
申子、韓子皆著書、傳於後世、學者多有。余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。
太史公曰。老子所貴道、虛無、因應變化於無為、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。莊子散道德、放論、要亦歸之自然。申子卑卑、一施之於名實。韓子引繩墨、切事情、明是非、其極慘礉二少恩。孫守真按。礉=覈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礉=峭=磽=澆、字形結構換部首+字形結構換聲符。皆原於道德之意、而老子深遠矣。
一集解。自勉勵之意也。索隱。劉氏云。「卑卑、自勉勵之意也。」
二集解。礉、胡革反。用法慘急而鞠礉深刻。 索隱。慘、七感反。礉、胡革反。按。謂用法慘急而鞠礉深刻也。孫守真按。此則愚前所見之「覈」也。吾國語文教學就是不教怎麼讀懂、如何熟稔其中原理、所以然、只教授一堆死知識、堆砌叢脞、看誰能記、記得多就算厲害、難於融會貫通、透其理則內涵。愚若不親執教鞭、有所感悟於降龍十八掌(九陽神功+七星大法)、則如今仍是當年中學畏懼國文閱讀測驗之阿蒙也、頻煩翻查字典的大學阿呆也、豈能能如今泰然餘裕、瞭然於胸、一眼洞穿、不假每事查、而能冷靜觀。豈能不仍如此諸先賢、但能見其一、不能知其二三耶。感恩感恩南無阿彌陀佛
索隱述贊伯陽立敎、淸淨無為。道尊東魯、跡竄西垂。莊蒙栩栩、申害卑卑。刑名有術、說難極知。悲彼周防、終亡李斯。